蒙古包的分類
點擊:0 發表時間:2018-06-15
蒙古包由誕生,經北方游牧民族不斷改進發展至今日,大致形成架木、圍氈和捆繩等幾大部分構成。在蒙古包發展過程中其形制結構上發生的變化均導致種類上區別,歸結起來無非表現于部件形制、規格或尺寸及覆蓋材料等方面之差異,均成為劃分蒙古包類型之依據,但大致來說主要集中于以下幾方面:

從蒙古包的產生上區分,就有車載式和固定式兩種,車這種交游工具在早期北方游牧民的巖畫中就己出現,至匈奴時期車上帶有氈篷,以避風雨。它的產生與游牧民居住形式氈廬的形成息息相關。
從形制上區分,據學者研究,蒙古族在十六世紀以前所居蒙古包較高,是由于搭建蒙古包頂的烏尼桿長,且哈那高,建成包頂坡度較大的緣故。在丹麥探險家亨寧哈士綸的《蒙古的人與神》一書插圖中可以清晰看出蒙古人居住的蒙古包結構,描繪十八世紀土爾扈特人在伏爾加河流域生活的場景。于1782年成書的《欽定皇輿西域圖志》的插圖也有漠西蒙古厄魯特人的生活場景,他們居住的蒙古包搭建較高,頂部稍陡。這主要是由于哈薩克式頂桿要稍長于蒙古式,且桿下端搭在哈那頭上的部分是彎曲的;且哈薩克式頂桿呈穹降狀,而蒙古式則稍直。今日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使用氈廬仍保持了這種傳統樣式。從哈那多少上來區分,蒙古包一般不少于四個哈那,4-5個哈那屬小蒙古包,6-7個為中等蒙古包,8個以上為大型蒙古包。
從陶腦結構上區分,一為整圓天窗,即天窗為一個整體;另一種為插合式天窗,由兩個半圓推拉蓬對合而成,中軸線部分有插榫。整圓天窗是把烏尼桿直接插入天窗邊緣外圈的插孔,后者則是將上端帶穿繩孔的烏尼桿接合在陶腦外圈帶穿繩孔的接口上,并用毛繩捆綁固定。新疆的蒙古包整圓陶腦多采用“井”字圖案,內蒙古一部分地區慣用同心圓圖案,而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和赤峰則用兩半圓圖案。

從覆蓋物上區分,由于蒙古高原各地不盡相同地域環境和自然植物種類,一般蒙古包多用毛氈制作各圍合部分,在內蒙古阿拉善、鄂爾多斯等地以沙柳、紅柳編制墻壁,土默特地區也用竹木,而東北、黑龍江一帶則用樺樹或柳樹編哈那,“或橫編樺枝或以橫木廬舍規模”,包頂用蘆葦編簾覆蓋。
從門上區分,有單門與多扇門的差異。一般貧寒之家,架包較小,設一扇門。包面積較大,且裝飾豪華考究,則設雙門或四門。
其中,因陶腦是構建蒙古包的關鍵要素,其大小決定其他部件規格,進而制約蒙古包的大小,所以陶腦的差異是區分形制的最主要因素。
上一篇:蒙古包的藝術性和文化內涵
下一篇:蒙古包為什么要制作成圓形的?